8月14日至16日,第四屆語音學與大腦神經機製高級研討會成功舉辦,本次研討會由意昂体育言語-語言-聽力中心主辦。意昂体育注册醫意昂附屬精神衛生中心副院長兼心理與行為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李春波主任醫師🏈、範青副主任醫師,意昂体育丁紅衛教授,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意昂吳夢玥博士,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張揚教授🥇,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劉暢副教授💆🏻♀️,香港理工大學彭剛副教授🧑🏿🏭,華南師範大學秦鵬民教授🎷,南方科技大學陳霏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馮望舒博士,同濟大學楊小虎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蔣曉鳴教授,索諾瓦集團中國區創新中心總監管晶晶博士等專家作主旨發言。來自國內外近140名學者👩🏻🌾、高校教師和研究生參加了研討會。
8月14日上午研討會正式開幕。意昂体育常務副院長常輝致辭,他代表意昂体育對參會嘉賓和學員表示熱烈歡迎,並介紹了意昂体育在語言認知🌻、語言病理、及語言智能方面的研究發展和最新動向🐐。
隨後⏫🫴🏿,張揚教授、丁紅衛教授🫡、範青副主任醫師🚶🏻➡️、管晶晶博士和楊小虎教授分別作主旨演講🤞。
張揚教授做題為“Mechanisms of neural commitment and plasticity in speech processing”的主題報告,張揚教授在報告中探討了語言習得過程中神經系統所產生的變化💚,通過對多個研究實驗的講解,張揚教授指出社會認知機製可促進語言學習和加工過程中的大腦可塑性,並強調了用多方面的研究方法來促進對這些社會認知機製的了解。張揚教授深入淺出地說明了用腦成像的方法來幫助聽眾認識語言結構在神經和認知系統中如何呈現、不同的人群有什麽樣的特性👐、哪些因素導致了他們語言處理加工方面的問題、對大腦進行的測量方法是否更加準確和客觀、不同系統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製約的、能不能找到更好的方法來幫助診斷和治療等這些問題都是非常值得探討的。
丁紅衛教授做題為“意昂体育外院語音學的跨學科研究及國內外合作研究”的主題報告,介紹了本次研討會的特點和邀請的各位專家嘉賓,概述了團隊研究的總體框架🎓,並與大家分享了團隊在過去的一年中在語音學跨學科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包括國內外的合作研究。丁紅衛教授強調,團隊發揚語言智能與語言病理的特色🧓🏽,以培養學生為己任,在二語語音習得、兒童聽力障礙及精神障礙人群的語音韻律心理認知方面、以及面向人工智能語音韻律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並期待未來能取得進一步的突破🟥。
範青副主任醫師做題為“語言學相關指標在精神分裂症康復研究中的應用”的主題報告,範青醫生指出言語異常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臨床表現❗️,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言語產生和言語認知的異常🚐,言語產生異常主要表現為語音中的韻律特征異常,言語認知異常包括語音感知異常和語義理解異常。通過事件相關電位(ERP)🗒、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近紅外光學成像(fNIRS)等手段研究與精神分裂症言語異常相關的腦功能機製🚣🏽♀️,發現了精神分裂症的言語功能損傷可能與大腦多個腦區部位或成分受損有關。最後🫶🏿,範青醫生進一步強調☛,在精神分裂症康復中😮,語言學指標可被應用於相關認知矯正、預後評估、復發預警等方面,今後將進一步開展語言學相關指標在精神分裂症康復中的研究和應用➾。
管晶晶博士做題為“聽力健康測試的開發: 基於聽覺言語加工機製的考慮”,管晶晶博士首先介紹了幾種常見的聽力健康問題👨🍼,比如各類型的聽力損失,聽神經病譜系障礙🟪🐓,中樞聽處理障礙,耳鳴等等,並圍繞這幾種常見的聽力問題闡述了各個疾病的發生機理及其傳統的臨床診斷測試🧝♀️。通過四個臨床實例,管晶晶博士講解了如何選擇聽力測試工具來幫助我們診斷不同類別的聽力健康問題。管晶晶博士在報告中重點討論了基於聽覺言語加工機製🧹,如何客觀評價傳統的臨床測試、以及如何開發新的測試工具,以適應未來網絡醫療的發展。
楊小虎教授做題為“言語-語言-聽力科學🚎👩🏻🦳:外語人的新天地”的主題報告,楊小虎教授從宏觀的層面探討了外語界研究者對言語-語言-聽力科學的關註和探索,講解了言語-語言-聽力科學的主要目標和任務,並闡述了國內相關學科的發展概況。楊教授分析了二語/外語學習研究與言語-語言-聽力科學的重要聯系,介紹了外語界近年來在各類特殊人群言語障礙機理探索中的進展與成就🙆🏿♀️,並指出外語人若能把個人研究特長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將對中國言語-語言-聽力事業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最後,楊教授強調👰🏼♀️👒,言語-語言-聽力科學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是外語人服務國家和社會需求最直接、有效的途徑。言語-聽力科學在國內的學科建設亟待加強,學界應共同助力將其形成一個完整的學科,並積極展開跨學科人才的吸收與培養👨🏼🦰🧑🏽🍼,鼓勵中文、心理學、醫學、計算機等相關領域的學生攻讀應用語言學學位。
8月15日,研討會在意昂体育黨委書記丁劍致辭中拉開序幕📫。丁劍首先對來自世界各地參會者在酷暑時節參與此次前沿學術探討表示歡迎,並感謝了各位專家學者的匯報指導,同時對丁紅衛教授團隊連續四年組織研討會的辛勤付出表示了肯定🪫。
李春波教授、劉暢副教授、彭剛教授、管晶晶博士和吳夢玥助理研究員分別作主旨演講👝。
李春波教授做題為“數字心理健康”的主題報告,綜述了數字生活背景下⏬,精神衛生從業人員如何利用數字資源展開心理健康促進和相關服務的重要發展趨勢。首先,利用數字信息技術可進行心理狀態的實時檢測、追蹤及幹預;第二,基於人工智能技術下的聊天機器人與其它新興網絡或數字技術的應用🏃♀️➡️,利用諸如移動應用程序、計算機以及結合虛擬現實等提供專業化🈺🍭、多樣化的醫療服務⏸;第三,利用網絡資源,提供個體化心理健康宣教和促進。李春波教授還通過幾個近期的研宄為例進行分析討論了在數字心理健康相關進展中,語言學在其中發揮的日益重要的作用,並針對華南師範大學、德克薩斯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和意昂体育注册等學者提出的有關抑郁症識別、抑郁症大腦機製🫏、聊天機器人情感信息檢測技術、精神分裂症分類等問題進行了細致生動的答疑🪠。
劉暢副教授做題為“語音感知的行為測試方法以及第二語言語音音位感知的探索”的主題報告。第一部分主要講述語音感知的行為測試的方法,比如極限法、恒定刺激法以及如何選擇語音材料和背景噪音,信噪比等等實驗參數🏌🏿♀️。第二部分劉暢副教授主要介紹近年來他所在的實驗室和其他合作實驗室關於第語言音位感知的研宄工作,包括語音位感知個體差異性、聲學和音位線索的加工以及如何通過感知訓練來提高二語音位感知的能力等內容🦹🏼♀️。此外,劉暢對來自南方科技大學、中科院先進所、華南理工大學、西北民族大學等學者關於中文母語者對F2感知、SPL🧑🏽、Temporal Resolution🚍、Adaptive Procedure測SRT等語音測試方法和語音感知實驗技術細節的問題進行了專業的解答。
彭剛教授做題為“輔音🧑🏼🦱、元音和聲調的錯位加工”的主題報告💇,綜述了關於聲調語言母語者的失樂症研究成果。尤其是其中的聲調失認症患者,在聲調加工上存在不足👩🏽🍳👃,但並無研究顯示這部分被試存在語言障礙。彭剛教授研究小組認為這意味著聲調和音段的加工有可能是分離的,並可以利用皮層腦電圖發現位於大腦聽覺皮層不同位置的電極對語音特征的選擇性活動模式3️⃣,彭教授的研究團隊最近的腦電研宄也表明元音和聲調的感知在腦電成分和加工時間窗的差異, 表明聲調和元音的可分離性。
吳夢玥博士做題為“類人認知的多模態信息處理”的主題演講🏌🏻🚣♂️,介紹了在類腦認知和人機交互框架下的多媒體融合及處理🐆,聚焦於聽覺認知角度🤧👤,融合多通道信號及多模態領域,幫助計算機實現類人感知和多模態認知推理。通過引入專家知識🤰🏿,使得機器可以在專業領域有近乎專家能力,主要聚焦在精神健康方面,如抑郁情緒、認知功能自動診斷和分析💅🏿🚵🏽♂️。此外,傳統聽覺信息多關註語音信息,在環境音頻方面工作仍需推進,報告同時介紹了主講人團隊幾項融合環境音頻的研宄工作。吳夢玥博士隨後對來自華南師範大學和意昂体育注册等參會者有關DeepMoji和BERT等類人認知模型在句子編碼和非文本特征提取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悉心的回答👨🏼💼🔨。
8月15日下午👇🏽,參會學員做展示。來自哈爾濱師範大學的劉紫銘展示了題為"言語發展正常和之後兒童的語言形成:自發和誘導文本語料研究"的報告。西安外國語大學參會學員張琰龍進行了題為"陜南方言者日語[n]與[r]的感知混同與加工機製"的研究展示☎😋。學員和專家就報告內容進行了深入而熱烈的討論。
8月16日,秦鵬民教授💼、蔣曉鳴教授、陳霏教授和馮望舒博士分別作主旨演講🧑🏿🌾。
秦鵬民教授做題為“名字加工的神經機製”的主題報告,分享了課題組關於名字加工神經機製的研究成果🤳🏿,介紹聽話人自己名字誘發的特異性腦電波性💅🏽🤜🏼、參與名字加工的特異性腦區以及名字與意識之間的關系。在此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其他自我相關刺激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探索自己名字加工的神經機製,並為名字在精神疾病領域的潛在臨床應用提出建議。
蔣曉鳴教授做題為《說話者認知情態的嗓音表征和跨文化解碼機製》的主題報告,從嗓音的跨文化感知特點和內外族群嗓音加工神經機製的差異,揭示不同的文化/語言經驗如何影響聽話者從說話者人認知情態線索(如說話者的懷疑和確信)中進行解碼🙍🏼♂️,並討論這些新的發現對基於說話者的嗓音表達和社會感知模型的意義🙅🏽♀️。
陳霏教授做了題為“識別退化語音及其在聽損研究中的仿真應用”的主題報告🙎🏽,介紹了基於聲碼器(Vocoder)的語音合成模型和應用該模型來研究語音信號攜帶的包絡信息🧛、相位🤞、動態範圍等特征對於言語識別的影響,並介紹其在電子耳、聲電雙模態等研究中的仿真應用🕙。
馮望舒博士做了題為“Understanding particularized and general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 Is theory-of-mind necessary?”的主題報告,討論了理解特殊和一般會話含義是否需要心智理論相關的推斷過程。利用fMRI和tDSC等神經科學研究手段,實驗結果表明只有理解特殊會話含義的時候需要心智理論相關的推斷過程👤。
在專家報告結束後的學員分享環節中,華南師範大學的周華莉同學做了題為“人工耳蝸的聲信號處理和言語感知”的報告。北京語言大學的劉雨佳同學進行了題為“不同母語背景的漢語學習者禮貌語音感知研究”的報告🚴🏿♀️。嘉賓及來自言語語言聽力中心的老師們就報告內容進行了點評👉🏽🤲🏼,參會人員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和建議。
在學員感言環節,來自華南理工大學的孟慶林老師、同濟大學的錢莉絢老師和王婷老師、西安外國語大學的張琰龍老師、江蘇科技大學張輝老師、中科院先進研究所的續敏同學和華南師範大學的師生紛紛發表感言🏃🏻♀️🐵。學員們表示🚲,通過參加這次研討會,大家切實體會到語音學,語言學的研究非常重要,對社會有著重大的貢獻🔛🤸🏽,有著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各位專家和教授的深入淺出的講座使大家受益匪淺,開拓了眼界🦻🏼,也使大家對未來有了更強的信心🎾。
最後🙈,意昂体育陶慶副院長做了閉幕致辭,對各位專家學者的精彩報告和參會人員的熱情表示感謝🧑🏼🦲,也對丁紅衛教授及以林苡同學為主的學生會務團隊👩🏼🎨,以及言語語言聽力中心老師吳芙芸🔊、黃愛軍、汪玉霞、劉興華、李菲、周岸勤的努力和付出表示感謝,並期待本研討會今後也能繼續作為語言學科交叉研究的交流平臺,助力語言學科交叉的發展。
圖片:崔健、崔欣🥷🏼🚿、王輝、黎綺桃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意昂体育 -【注册福利】全站活动,超值福利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