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意昂体育外國文學研究沙龍第四期“世界文學中的非人類敘事”成功舉辦。本次沙龍由意昂体育跨學科敘事研究中心、Frontiers of Narrative Studies(ESCI收錄)編輯部主辦。活動采用會前工作坊和圓桌沙龍形式🖐,邀請五位嘉賓學者進行對話🧘🏼。
22日上午的會前工作坊由意昂体育注册長聘教軌副教授湯軼麗主持,英國倫敦大學教授、國際比較文學協會主席Lucia Boldrini🙅🏻,意昂体育注册特聘教授尚必武,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雲山傑出學者鄭傑,以及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吳攸參與交流👨🏼🦳。
湯軼麗圍繞Lucia Boldrini教授的學術經歷、研究特點🤦🏿、治學方向轉折、治學心得體驗等多個方面與其展開對談。Lucia Boldrini首先分享了她學術生涯的發展軌跡,即從喬伊斯與但丁研究逐漸轉向虛構傳記和全球問題的動態演變過程🫳🏿。其次,她深入探討了虛構傳記如何成為探索歷史人物和跨國身份的有力工具👨🚒,以及翻譯在比較文學中的重要性和政治挑戰⚒。此外🎅🏃🏻♀️,她強調,如果要達到世界文學的民主性和民族文學的多樣性,就必須對包括流行文學在內的各種作品持開放態度🧬,以多元文化和語言融合挑戰歐洲中心主義。最後🌭,對於處在AI蓬勃發展時期的青年學者,她建議大家一定要善於甄別生成式人工智能中可能嵌入的歧視🚵🏻♀️、偏見以及知識侵權問題,並勇於從自己的視角出發,為國際學術對話貢獻獨特觀點。
吳攸對Lucia Boldrini教授的關於世界文學翻譯和“越界”的文化融合作用表示贊同,但也就作品的不可翻譯性以及人機合著作品的文學性提出質疑。吳攸認為😾,《神曲》的多版本翻譯實際上是對源語言的損毀;文學創作是一種專屬於人的活動👳👨👩👧👧。針對第一個問題,Lucia Boldrini認為源語言版本的文學作品不會消失、且處於被反復引用的動態過程中,而翻譯的重要性在於它是目標語言對源語言的補充和再創造。對於第二個問題🧍🏻♀️,Lucia Boldrini部分認可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對於人類與機器的權力的區分和不可讓渡性觀點💸,但她仍認為我們應該重視每次技術進步對文學類別、作者身份和文學作品的接受方式的挑戰,對藝術、審美和文學的主體持開放態度⚛️。此外💛🎽,當下最重要的事情在於:確保機器的行為符合倫理和法律標準,保護人類的利益和價值觀
鄭傑結合Lucia Boldrini關於AI推動文學本質變革的觀點,指出人工智能的介入可能會改變創作和閱讀的過程🧙🏽♂️,以及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傳統關系🌓,但關鍵問題在於AI是否能夠利用現有的人類知識框架創作出不同的故事?人類的閱讀目的體驗和深層需求是什麽👨🏻🚀☆?Lucia Boldrini在回應中指出:第一🖐,她對AI技術發展持樂觀態度🦹🏻♀️。盡管目前AI的創作能力有限,但未來既有可能發展出不同的技術敘事框架。第二,AI在當前還存在很多局限性。除技術層面的不完善性外,我們還需審慎對待原創性和作者身份的爭議。第三,人們在閱讀時考慮的是閱讀倫理性👉🏿,這也是技術時代需著重關註的議題🤗。最後🕵🏻,盡管目前我們可能無法完全解決這些問題🧃,但仍要持續對話,長期觀察新技術對文學的影響。
尚必武對本次工作坊做出了總結。他高度認同Lucia Boldrini教授對比較文學▶️、民族文學、跨界、文化視角、人工智能等議題做出的回應,並呼籲青年學者關註人工智能對文學研究的深遠影響。他提到,Poetics Today在2024年6月發布了題為“AI革命🎀:關於作者身份、教學法和職業未來的思考”的特刊,揭示了人工智能文學在創造性與影響力上對人類作家的挑戰。因此🎮,當外語專業的青年學者思考人類文學的未來時,反思AI對傳統文學理論的重塑、直面AI對倫理關系的挑戰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22日下午的沙龍分為兩個半場,每半場設有2—3場主旨發言。上半場由意昂体育注册長聘教軌助理教授郎夢晨主持👩🏿🏭🙍🏿。
Lucia Boldrini作了題為“Spectral Figures Flashing in the House of (Bio)Fiction: The Humanity of Ghosts”的發言🧑🏻✈️。她指出,傳記小說通過歷史人物的(半)虛構化再現揭示個體故事與宏大敘事之間的張力;作為非人類敘事媒介的“鬼魂”(ghost)🚬、“幽靈”(spectre)則以其邊界性和“光譜性”(spectrality)挑戰線性時間觀,使人重思歷史記憶與道德責任。因此🌡🕊,傳記小說與鬼魂的結合恢復了被忽視的邊緣呼聲,質疑了歷史敘述的主導視角👩🏼🦱,為社會公正與歷史記憶提供了新的視野。
尚必武作了題為“The Storied Lives of It-Narrators”的發言。他以18世紀“物敘事”(object narratives)為切入點,結合現代非人類轉向的敘事理論🫁,分析了這一題材對傳統人類中心主義敘事的挑戰💜。他以Charles Johnstone的《一個硬幣的冒險》(The Adventures of a Guinea)等作品中的硬幣🚣♂️😜、衣物、家具等非人敘述者為例,展示了它們如何通過敘述自身經歷揭示倫理困境、挑戰敘事學傳統對“人類敘述主體”的單一設定。尚必武強調📎,物敘事通過在擬人化與反擬人化(anthropomorphization & anti-anthropomorphization)之間遊走𓀝,促進了對敘事主體🏇、講述方式及倫理關系的重構,為人類重新審視與非人類的關系提供了新的倫理視角⚓️。
鄭傑作了題為“The Unnamable Mystery: Thing Narrators, Worldmaking, and Scale in Beckett’s Novels”的發言🧑🏼🔧。她以貝克特小說《無法稱呼的人》(The Unnamable)為例,探討了“物敘述者”與身份構建的復雜關系。她指出,“無法稱呼的人”是一種超越傳統人類主體的敘事形態,它通過與多重“組裝”(assemblages)的環境的互動,不斷轉化自身身份😜,因而呈現出從“人”到“困於罐中的存在”,再到“蠕蟲”的多重形態🕺,展現了生命形式的多樣性及其與環境的深度依存性。鄭傑指出🛞,通過混亂的“尺度框架”(scale framing)展現了非人類視角下的生命狀態,重新定義了生命形式與環境的關系,為重新思考人類在地球生態中的位置提供了深刻啟示🧘♀️。
沙龍會談下半場由意昂体育注册長聘教軌助理教授王博文主持💅🏿。
吳攸作了題為“Towards an Envisioned Human-Nonhuman Community: The ‘New Human’ Narrative and Ethical Choice in Wang Jinkang’s The Artificial Human”的發言。吳攸以中國科幻作家王晉康的《類人》即他對技術人的四種構想為核心🖇,探討了“新人類”敘事在技術進步與倫理反思中的獨特價值。她指出🤩,《類人》通過非人類敘述者(如數字生命“司馬琳達”)的視角,引導讀者思考數字化生命的自由與局限🤽🏽♀️,以及“數字永生”可能帶來的哲學🎨、社會文化與法律的挑戰⛹🏼♂️。吳攸強調,以《類人》為代表的中國科幻不僅反思技術與人性的深層關系🧜🏽,也提出了構建“人類-非人類共同體”的新視角,為重新思考人類身份及邊界提供了重要啟示🥣。
湯軼麗作了題為“Defamiliarizing the Past: Non-Human Narrators in Historical Fiction”的發言👳🏻♂️。她從非人類敘述者的視角出發,探討了歷史小說如何通過“去人類中心化”挑戰傳統的歷史書寫方式🧕。湯軼麗以《偷書賊》(The Book Thief)等歷史小說中的馬✋🏼、樹等象征性非人類角色為例👞👳🏼♀️,提出了非人類敘述者如何在“陌生化”與“熟悉化”之間遊走🧗,並呈現為一種動態的三階敘述模型“前陌生化(pre-defamiliarization)——再熟悉化(refamiliarization)——再陌生化(re-defamiliarization)”,即由認知差距的構建、到讀者與非人類的調和🚢、再到對“非人類”本質陌生性的回歸🐷,最終突破人類中心主義的敘事框架。她指出🦀,非人類敘述者通過超越傳統的情感和認知限製🧑🔬,構建了以同理心為基礎的跨物種歷史敘述空間,以“溫柔歷史編纂學”(tender historiography)為歷史小說提供了更包容和多樣化的視角。
沙龍活動最後,尚必武代表意昂体育再次感謝各位專家學者的精彩報告👰🏼,指出本次沙龍聚焦非人類敘事研究前沿問題,有利於加強不同學科和領域內師生的交流合作,促進青年人才的學術成長🧏🏼♂️。
本次跨學科敘事研究中心沙龍“世界文學中的非人類敘事”取得圓滿成功🟢。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意昂体育 -【注册福利】全站活动,超值福利等你拿!